然而,自中芯国际与台积电纠纷之后,在芯片制造上,中国企业却迟迟难以推进。“建立一条先进制程的芯片产线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一位芯片销售人员分析称,“维持产线运营,又要保证充足订单、又要领先制程、还需要大量研发经费,很多厂商根本都玩不起。”
在当时的芯片热潮下,各地纷纷投入建设芯片工厂,可惜时隔不久,包括成都格芯、福建晋华等项目,却陆续传出“暂停”消息。2年之后,格芯宣布项目停摆。
如今,中芯国际仍然是中国市场上规模最大、制程最先进的芯片制造厂商,不过,如果以中芯近期传出将于2019年下半年量产14nm工艺制程的消息看,这仍比台积电正在试产5nm制程的水平落后2代。
换句话说,目前在智能手机中最常见的高通骁龙855、华为海思980两枚芯片所需的7nm制程,中芯国际尚无法生产。
此外,在芯片产业链中的设备和原材料两个环节,国内企业更是严重缺失。
以被称为“集成电路最关键领域”的光刻机为例,早在20年前,即不断传出中国自主研发光刻机的各类消息,但迄今为止,仍未能生产出拥有先进制程的光刻机。“这是最容易被‘卡脖子’的环节之一,”林滨这样分析,“没有制造设备,芯片制造就无从谈起。”
对于光刻机的渴望,甚至引起过一起动静颇大的“乌龙事件”。在2018年12月,一篇《国产超分辨光刻设备通过验收,可加工22纳米芯片》文章引爆整个市场,在这篇文章中,这台机器最高可用于10nm制程,与顶尖水平仅差1、2代,一时间,不少媒体纷纷以“中国光刻机终于出现”、“芯片最关键领域终于突破”等主题撰稿报道。
可惜的是,第二天该消息即被澄清:这台由中科院研制的光刻机并非用于制造芯片,仅适用于其他领域。如今,上海微电子装备研制生产的光刻机,是中国本土市场制程最先进的一款机器,该光刻机能够量产的最高水平为90nm。
最好的时代?
尽管存仍在着种种问题,在孙超、林滨等人眼中,当下,就是国产芯片“最好的时代”。
“我就说芯片现在是火了,”坐在中国芯片产业聚集地上海张江的一家咖啡馆内,林滨笑道,“放在以前,很少有媒体来关注我们这个行业,”他称,最近一两年,接到的猎头电话都多了许多,“芯片人才更值钱了。”
芯片产业的利好消息蜂拥而至,近两年来,北京、浙江、河南、广东、上海、深圳等地,均已出台促进集成电路发展的实施意见及规划。其中浙江省明确提出,到2020年,全省集成电路及相关产业业务将突破1000亿元。
自2017年来,对于芯片产业的减税政策每年颁布一次。最近一次是在今年5月22日,财政部、税务总局发布了最新关于集成电路设计和软件产业企业所得税政策公告,其中写道:符合条件的集成电路设计企业和软件企业,自2018年12月31日前自获利年度起计算优惠期,第一年至第二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三年至第五年按25%的法定税率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享受至期满为止。
除了外部环境的利好,根据多位芯片从业者的介绍,对于芯片这一科技产品本身,也正在迎来一轮新的生命周期。
“在PC时代,英特尔占据了处理器芯片的主流位置;智能手机时代,高通成为主力,”林滨分析说,“每一个时代开始时,也是芯片公司重新洗牌的时候,现在行业正在迎来AI芯片时代,在这个产品上,还没有哪个公司占有绝对优势。”
国产芯片发展的“偏科”,虽然造成了产业链多环节缺口,但另一方面,也使国产芯片在设计领域进步迅速。多为从业者认为,目前在手机Soc芯片上,华为海思已经与高通旗鼓相当;而在最新的AI芯片领域,海思、寒武纪等企业,也均具有高竞争力的设计水平。
“英伟达在AI芯片上有先发优势,但还没有形成绝对的护城河,现在是个交替时期,对于国产芯片,这是个机会。”林滨说。
AI芯片已经形成了新的风口,仅仅在2017年一年,就有包括云知声、寒武纪、地平线等数十家初创公司宣布进入AI芯片领域。有数据显示,2016年全球AI芯片规模为23.88亿元,到2020年则会增长至146.16亿元。“很多钱涌进来,的确会出现一些骗局,”林滨耸耸肩,“不过,这其中的确有些水平很不错的企业。”
在调研机构CompassIntellingence给出的全球AI芯片公司排行榜上,中国公司占据了24个企业中的7个席位,其中华为位列12,居中国厂商之首。
设计领域之外,在那些缺口较为明显的制造、设备等领域,以蓝宝王的看法,虽然目前有可能会出现被“卡脖子”的状态,但也并非毫无希望,“一旦真的出现极端状况,如果有大企业、大力量来做这个事情,也是有实力做的出来的”。
在关于“你认为国产芯片能否有机会达到一流水平”的这个问题上,每位工程师的回答都是“可以的”;在他们给出的年限中,最短的认为是3年,最长则是10年。